2021-01-15 17:19:04来源:上岸鸭公考
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科分类中划分出来。这是一道识记题,选项B正确。选项A,卢梭的
代表作是《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选项C,康德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选项D,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选项ACD与题干表述不符。因此答案选B。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记》的认识。《学记》相传是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编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内容通篇涉及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教育教学的方法等教育问题。《学记》之前的国内外著
作均未有通篇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所以《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选项A正确。《孟子》相传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编著,成书于战国中期,内容主要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并非通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选项B与题干的表述不一致。
《论语》相传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著,成书于战国前期,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非通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选项C与题干的表述不一致。《中庸》相传是由子思所编著,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主要阐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并非通篇专
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选项D与题干表述不一致。因此答案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属性分为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包含永恒
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等等。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题干中强调的说法:教育具有自身发展规律,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历史性是指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强调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有不同点。选项B,阶级性属于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指的是古代被统治阶级的子弟和古代统治阶级的子弟受教育权不同,古代被统治阶级的子弟没有受教育权,古代统治阶级的子弟有受教育权。强调的是一部分人有权接受教育,另一部分人无权接受教育。选项C,社会生产性指的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选项ABC与题干所强调的教育具有自身规律,表述不一致。因此答案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含: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学
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生态等。其中教育与经济中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其中,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是指学校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将创新技术与成果应用到生产者,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可见,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所以选项D学校教育符合题意。选项A,社会生活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也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一种途径,但并非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选项B,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指的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一种途径,但并非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选项C,生产劳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不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选项ABC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答
案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包含: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
引导性。其中简捷性主要体现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强调的是依靠经过提炼和加工的教学过程,题干中关键词“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说明了这个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引导性,是指教学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强调的是“师傅领进门”,与题干所强调的提炼和加工不相符合。选项CD为混淆项,
均不属于教学过程的特点,可排除。因此答案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
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题干中,发达国家普及12年义务教育,发展中国家普及9年义务教育,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同。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选项C,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选项D,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选项ACD与题干强调的生产力水平不
符。因此答案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校德育的组成。我国学校德育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
思想教育。这是一道识记题,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均为移花接木的混淆项,与题干不符,可排除。因此答案选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道德修养法等等。其中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所以选项A陶冶法强调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题干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体现的是让学校里的环境都发挥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选项A正确。选项B,榜样示范法,主要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不符合题意。选项C,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强调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不符合题干所强调的潜移默化。选项D,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选项D强调的是用语言来说服,不符合题干所强
调的潜移默化。因此答案选A。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包括: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
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其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非指导性谈话,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所以题干的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为无中生有的混淆项,不属于教学模式的范畴,可排除。选项B,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与题干强调的帮助和引导不符,排除。选项D,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解释、提问、解答和确认。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要运用联结主义的原理。其强调的是要走完解释、提
问、解答和确认的完整流程,与题干强调的帮助和引导不符。因此答案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将课程根据内容属性分,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
程在内容上强调间接经验,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最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两项: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选项BC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动手直接感知,强调直接经验。不符合题干强调的短时间内系统学习大量知识的特点。选项D为混淆项,不属于将课程根据内容属性分类的范畴,可排除。因此答
案选A。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是以一定的课程
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课程经验和预设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这是一道识记题。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
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选项B,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选项C,课程组织即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选项ABC与
题干要求的定义不符。因此答案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维果斯基使用发生学的分析方法探讨种族发生与社会文化
历史,考察人的发展的起源和历史。他认为,对发展的分析涉及四种分析水平的相互交织:第一种分析水平是系统发生分析,其标志是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符号形式的心理工具;第二种分析水平是文化历史分析,关注特定文化和同一文化群体的实践在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具有的过程是迥然不同的;第三种分析水平是个体发生分析,主要关注个体特征,如个体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年龄、气质等;第四种分析水平是微观发生分析,关注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真实的互动过程,同时考虑到个体、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是一道识记题,所以选项B系统层面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为混淆项,不
属于维果斯基认为的评价人类发展的四个层面。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答案选B。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也叫感觉现象。感觉现象包括:感觉
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其中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就是联觉。所谓联觉说的是一个刺激带来两种感觉。例如,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这里看到红色是感觉中的视觉,觉得温暖是感觉中的肤觉。题干中听到声音,起鸡皮疙瘩,属于声音这个刺激带来了两种感觉,一种是听觉,另外一种是肤觉。选项A,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B,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D,感觉后像,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的现象。选项
ABD与题干强调的一种刺激带来两种感觉不一致。因此答案选C。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是指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
和干扰,习惯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能够快速从复杂情境中分离出简单事物。题干中,能从复杂图形的干扰中,迅速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属于场独立型。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整体型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学习任务,即把各种信息包括不相关的信息概括为一个整体,在较高的层次上加以把握,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选项A强调整体把握,与题干强调的不受环境干扰不符,排除。选项B,序列型的行为特征是按部就班,常根据简单的序列关系把信息联系起来,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选项B强调按部就班的顺序,与题干强调的不受环境干扰不符,排除。选项D,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选项D强调容易受环境干扰,与题干强
调的不受环境干扰不符,排除。因此答案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种类。正迁移说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题干
中,学习了求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学习求梯形的面积公式会更加顺利,体现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零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
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选项A强调的是学习与学习之间互不影响,与题干中强调的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一致。选项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
的影响。选项C,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因此答案选D。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分化是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
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强调的是能够分清不同的刺激。题干中,小狗能够对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做出不同反应,说明能够分清不同的刺激,所以体现了刺激的分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刺激泛化,指的是有机体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做出条件反应。选项B强调的是分不清不同的刺激,与题干强调的分得清不同的刺激不一致。选项C,刺激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选项C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与题意不符,排除。选项D,刺激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选项D强调的
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与题意不符,排除。因此答案选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
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强调的是别人的表扬。题干中,许明好好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赞扬,属于附属内驱力,选项B正确。选项A,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选项A强调的是好奇心的驱使,与题干中强调的别人的表扬不一致。选项C,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选项C强调的是地位、自尊心,与题干中强调的别人的表扬不一致。选项D,为混淆项,不属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因此答
案选B。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沙赫特—辛格提出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生
理唤醒、认知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在大脑整合的产物,其中认知因素起主导作用。这是一道识记题,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环境、生理和刺激因素都不能对情绪的产生起决定作
用,均为混淆项。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心
理干预法有: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延迟满足法。其中,厌恶干预法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法、内隐致敏法等。其中厌恶干预法是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用新的行为习惯取代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题干中,老师让李刚在感觉自己想要上网时就用橡皮筋弹自己一下,这是运用惩罚性刺激减少不良行为的体现,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为混淆项,不属于干预网
瘾的疗法,无法戒除网瘾。选项D,延迟满足法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延迟满足是一种克
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答案选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初级目
标),二是寻求发展(高级目标)。这是一道识记题,所以选项A的表述与题干相符。选项BCD
为无中生有的混淆项,可排除。因此答案选A。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关注情境阶段,是指当教师
认为自己在新的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心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题干中江金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教好每一堂课上,处于关注情境阶段。选项A,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选项B,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选项D,为无中生有的混淆项,可排除。因此答案选C。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
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包括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以及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自身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综上,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3.【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进行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但是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和教育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综上,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4.【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分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配是主动的,分散是被动的。注意分配是学生同时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注意分散是学生将注意力
转移到无关的事情上,具有无目的性和不相关性的特点。
综上,注意的分配不是注意的分散。
25.【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属
12
于不同的层次,知识属于认知,能力属于实践。能力的大小有赖于知识的积累程度,但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多数情况下,知识越多,能力往往越高,但同时也存在知识多,但能力低的情况,比如高分低能。
综上,学生知识越多,能力不一定越强。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理
论与实践统一。(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7.【参考答案】(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
28.【参考答案】(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功能包括:
①激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29.【参考答案】(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运动技能。(5)态度。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1)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材料中,贾老师对明朗的评价“这就
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真才实学”,是希望他可以克服不喜欢学习的缺点。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转变。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发展。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和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
行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31.【参考答案】(1)①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材料一中,张欣“顿时暴跳如雷”“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反映了青春期学生情绪反应往往比较强烈,不容易控制
自己的情绪。
②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材料二中,王芳最初“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但当得知丽丽告诉别人她的秘密时,“匆匆找到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等。
③情绪的外流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材料三中,岳勇“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2)①敏锐觉察情绪。
敏锐地觉察情绪就是能够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主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
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生命中的一切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
③正确调整情绪。
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其中包括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华。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
a.宣泄: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适当运动等。
b.转移:是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调节方法。
c.调节认知功能:主要是运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对自己习惯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重解,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自己和他人。
d.积极的自我暗示:指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④有效表达情绪。
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有效表达包括: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中学生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身体锻炼、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