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类题目是结构化面试当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对于考生的分析能力、知识储备、政治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学生这类题目答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审题不精准,没有从题干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最终导致答题偏题、答题层次浅、答题套路化。对于社会现象类的题目审题到底审什么,高顿教育总结了以下三点。
审题目问法
相比于过去比较单一的“你怎么看”类问法,现在很多面试题目的问法越来越灵活,很多考生不看问法,看完话题之后直接就开始答,最后就会导致答非所问。
比如,“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荣获了科学技术奖,他在发言的时候说,为什么把这个奖颁给我这个九十六岁的老人,为什么不颁给年轻人呢?请结合你自身的工作谈谈有什么感想?”这道题目的问法和一般的“你怎么看”不一样,是要求结合自身工作你有什么感想。
所以,在社会现象审题时,要关注最后到底问的是什么。
审核心话题
很多学生在答综合分析题目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抓住核心话题进行分析,只是单纯就一些表面现象进行分析。
比如,“现在有些家长送孩子上学,在学校门口叮嘱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却等孩子进校门后转身闯红灯。对此,你怎么看?”
部分考生审题如果过于着急,就容易被“父母不遵守交通规”这个表象所吸引,重点分析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后续建议,但实际上,透过父母不守规则表现的背后,体现出的其实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言行不一致的问题,这个教育方式的问题才是本题应该探讨的重点。
所以,在社会现象审题过程中,不能急于分析一些背景、表现或是现状,而是要耐心通读题干,先明确整道题究竟是在围绕一个什么样的整体话题进行探讨。
审题干暗示性描述
一个话题,可以切入分析的角度往往是非常多的,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考生在明确了话题之后就可以随意分析,任选角度。很多题目应该分析的重点其实就隐藏在题干的描述信息之中。
例题一:“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引起了观影热潮,人们被电影中精良的制作、生动的演技所吸引,尤其感叹电影中的特技效果。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二:“电影《流浪地球》流行大荧幕,很多人们对电影中所以体现的‘中国式英雄主义’点赞,主角的胜利并不是依靠某个人的英勇,而是整个团队乃至整个国家、全体人类努力的结果。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对比下这两道题,虽然都是围绕《流浪地球》这个话题进行,但是分析的逻辑、重点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例题一指向的是电影产业的进步,在编剧、演员、特效、拍摄等方面的产业化水平提升;而例题二指向的是影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比的是中西方之间电影中核心观念的不同。如果考生不关注这些对于话题的描述,单纯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自由分析,就容易偏离考官想要的重点。
通过以上几道题目的分享,审题到底应该把握些什么相信同学们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大家想要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还需要在后续答题中多加练习,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贵州农信社伴你“黔”行系列课程,咨询请加微信:1300328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