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 14:14:13来源:上岸鸭公考
2016 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由高顿上岸鸭教师资格团队老师独家解析,大家做完真题以后一起来看看2016年上半年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究竟难不难。
2016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2016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
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对应是代表著作就是《教育过程》,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普通教育学》作者是赫尔巴特。选项B,《大教学论》作者是夸美纽斯。选项D,《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作者是巴班斯基。因此答案选C。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体现为:遗传素质是人的发
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造就了个体的先天差异;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
年龄特征。只有当一个人的遗传素质达到成熟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因此答案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因此答案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
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题
干中,英国当时的学制属于双轨制。因此答案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
点,具体体现在:(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题干中,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
承违背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答案选C。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
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因此答案选B。
【特别说明】
教育部在2017年9月25日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做出了新的修改: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因为现在这套真题是2016年的,所以根据题干信息,尊重当时的文件选择B。之后各位考生再
遇到这个相关问题,均一致选择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按照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
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活动课程主张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题干中,校风、教风和学风属于隐性课程。因此答案选D。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选项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选项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选项C,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选项D,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中,王老师既讲了知识,又通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因而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因此答案选B。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
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题干中,陈老师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因而体现的是形成性评价。因此答案选D。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选项A,个人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选项B,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选项C,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选项D,情感陶冶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题干中,
班主任李老师通过板报、班风等创设良好环境来感化学生,体现了情感陶冶法。因此答案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选项A,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
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选项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选项C,长善救失原则,指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且能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失误过错。选项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题干中,冯老师让该同学美术上的特长引导他思想的转变,体现了长善救失原则。因此答案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选项A,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
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选项B,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选项C,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选项D,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题干中,
“一目十行”“一目一行”属于注意对象的数量,体现的是注意的广度。因此答案选A。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
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题干中,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因此答案选B。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心理发展。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是中学生个性趋向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开始走向独立。因此答案选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式分为算法式和启发法。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
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算法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题干中,小梁把各种解法逐一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
佳解法属于算法式。因此答案选C。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的发展阶段。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取向阶
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题干中,小张认识到守法是
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属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因此答案选D。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就目标理论。平瑞克关于四种成就目标的界定:(1)成绩趋近,指的是个体
关注如何超越他人,显得自己最聪明、最棒。(2)成绩回避,指的是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显得比别人笨。(3)掌握趋近,指的是个体关注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4)掌握回避,指的是个体关心如何避免不能理解或不能掌握任务的情况。题干中,小黄关注的是知
识的内容和价值,体现了掌握趋近。因此答案选C。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
八个阶段,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中学阶段处于青年期,在这一阶段,个体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格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障碍者的心理特征为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题干中,初中生小孙对于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人的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他在这个阶段思考自我同一性
的问题。因此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倦怠。马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耗竭,主要
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2)去个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题干中,孟老师漠视学生等做法,体现的是去个性化。因
此答案选B。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类型。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
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4)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题干中,小华和他的同学正因为参加了比赛才促成了一种良好的纪律,体
现的是任务促进的纪律。因此答案选C。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
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题干中,杨老师对晓玲的表扬就是强化她的良好行为,使其改变内向的性格,属于强化法。因此答案选A。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但不等于教育目的只能
按照人的发展需求来确定。因为教育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目的的确定还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教育目的不能只按照
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3.【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德育影响
的多样性,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也不一定依次进行。德育过程的开端是多元化的,情意行都可以是开端,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发展顺序。因此,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
高过程,但是开端多元,无固定顺序。
24.【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都会持久保持。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的保
持时间比较短。工作记忆属于短时记忆,信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以后才有可能持久保存。因此,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不一定能持久保存。
25.【参考答案】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不一定越好。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学习成绩的好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努力程度、学习兴趣等。因此,智
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不一定越好。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
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
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参考答案】(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28.【参考答案】(1)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观。(2)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3)主张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4)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5)提出了智力发展
的内化理论。
29.【参考答案】(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1)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①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比如“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②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张老师用示意图
显示实验结果”。③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比如“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④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如“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等。
(2)张老师采用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张老师首先通过实验,向同学直观地展示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张老师通过让同学动手做实验,一步步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③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进行演示,再让同学自己讨论,使得学生逐步明了问题,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材料中,张老师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使学
生将课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31.【参考答案】(1)动机冲突是指在个体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相互排斥的动机,也叫心理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材料中晓雯
的表现既有趋避冲突,也有双趋冲突。①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材料中,晓雯的表现就是一种典型的趋避冲突,比如“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②双趋冲突,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材料中,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2)对于晓雯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可以考虑如下做法:①指导晓雯权衡利弊,明确学习生活目标。确立明确的目标能够有效缓解甚至避免动机冲突。②鼓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晓雯选择参加集体活动时,给予积极鼓励。③调整学习动机。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过高,反而影响学习效率,班主任应指导晓雯确立适度的学习动机。④创建宽松的学校教育环境,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⑤与家长沟通,采用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调整对晓雯的成绩期望。
⑥帮助晓雯建立良好的同伴、同学关系。
以上就是2016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卷参考答案及解析的全部内容,关注高顿上岸鸭,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真题试卷!
相关阅读
1.一年制免联考硕士国家承认吗?靠不靠谱?
2.2025年哥伦比亚大学MBA申请条件是什么?一篇带你了解!
3.推免博士生的条件有哪些?要满足这些要求!
4.2024国考面试什么形式,热点答疑
5.2024考公安类公务员需要什么条件,讲解很详细!
6.在职可以考公务员么
7.2024金融专业考公务员可以考哪些岗位,详情查看
8.2024公务员考试都有哪些岗位,速速查看
9.中国物流集团2025校园招聘公告已出,要求25届毕业生!
10.2024公务员培训机构哪家好,1分钟了解清晰!
11.中铝宁夏能源2025年校园招聘条件有哪些?
1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2025校园招聘已出,报名截止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