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16:08:28来源:上岸鸭公考
2016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答案选D。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以下几种: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③心理起源说;④劳动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A选项,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的朱熹。该学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C选项,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D选项,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因此答案选B。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会活动的类型。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班会活动形式。从活动类型看,主题班会可以分为:①体验型;②讨论型;③表演型;④叙事型;⑤综合型。其中,叙事型主题班会是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大家的共鸣。题干中是白老师描述了钱学森的故事从而激起大家的爱国热情,这种属于叙事型班会。
B选项,讨论型主题班会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C选项,表演型主题班会是现在很多班级活动里面经常被老师采用的一种类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主题、体验情感。
D选项,体验型主题班会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小活动实现大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验、用心体悟,重视学生个性化思考与团队精神的结合,在娱乐的体验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答案选A。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因此答案选D。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国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是: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②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观的基础教育。其中,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
因此答案选B。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传染病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要素。针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要素,提出控制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方法: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者。出现传染病首要任务是防止扩散,所以首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
因此答案选C。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因此,教育年鉴是最权威、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因此答案选B。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情感分为: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其中,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的欣欣解决了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高兴,属于理智感。
A选项,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B选项,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D选项,责任感不属于情感的分类。
因此答案选C。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婴儿期(0~1.5岁);②儿童早期(1.5~3岁);③学前期(3~6、7岁);④学龄期(6、7~12岁)
⑤青年期(12~18岁);⑥成年早期(18~30岁);⑦成年中期(30~60岁);⑧成年晚期(60岁以后)。其中,6~12岁处于学龄期的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选项,培养主动感属于学前期(3~6、7岁)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C选项,培养自主感属于儿童早期(1.5~3岁)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D选项,自我统一感属于青年期(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答案选A。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包括: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题干中的小军在幼儿园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送给妈妈,说明小军当时处于前运算阶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欢玩具汽车,以为妈妈也喜欢玩具汽车。但当小军三年级的时候,为8~10岁,此时期会从妈妈的角度思考问题,说明小军已经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变。
因此答案选C。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①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其中任务的难易程度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题干中的小丽把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考题太难,属于归因于任务的难易程度。
因此答案选A。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艾利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它属于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不属于矫正学生行为的常用疗法。
A选项,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强化法属于矫正学生行为的常用方法。
B选项,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暂时隔离法属于矫正学生行为的常用方法。
C选项,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属于矫正学生行为的常用方法。
因此答案选D。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及其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教学的方法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因此答案选B。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题干中王老师针对小明和小红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因此答案选B。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因此答案选B。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必修课侧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而选修课注重拓展学科视野,两者差异互补,相辅相成。
因此答案选C。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课程的形式。
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题干中《科学》课程是整合了自然科学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属于广域课程。
A选项,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C选项,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D选项,属于混淆项。因此答案选B。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题干中老师将小明期中和期末的成绩进行比较来评价其学习情况,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因此答案选C。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题干中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属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模式。
A选项,在线课堂主要是指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
B选项,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在线互动培训的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频、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培训环境。
C选项,虚拟课堂主要是模拟课堂及学校教学的虚拟场景,学生、教师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下载教学资料、查看课程安排及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答案选D。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方法。
提问导入即设疑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题干中张老师通过提问校园中花儿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导入新课,属于设疑导入。
B选项,温故导入即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C选项,释题导入是指直接由问题出发,对篇目及篇目出处进行介绍,从而引出新课的导入方式。D选项,故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
入新课的方法。
因此答案选A。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2.【参考答案】
现代学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双轨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把学校分成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由中学到大学的普通学校,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
(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由小学一直到大学。
(3)分支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3.【参考答案】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的“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说,身为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值得肯定。
首先,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师观。新课改的教师观表明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材料中,王老师面对班级同学对小辉的歧视,采用“另辟蹊径”的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互相关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现了品德成长。
其次,王老师的活动设计符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的角色。这表明教师应积极协调学校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发展营造更良好的环境。材料中,王老师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于是积极采取措施,利用这一活动,很好地协调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再次,王老师的这一活动符合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中利用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规律。德育可以以任意一方面为开端,以任意一方面为终结,不必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逐一进行。材料中,王老师针对有同学歧视小辉的现象,并没有一味地进行说教,而是利用道德情感这一切入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从而实现了学生品德的提升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建设。
最后,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这要求教师应发挥自身才智,创造性地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材料中,面对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这一复杂情境,王老师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创造性地利用“天使的礼物”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王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学习。
(2)班级氛围是一个班集体的软文化环境,良好的班级氛围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整个班集体也起到了凝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策略如下:
①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的目标。
②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③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④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⑤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25.【参考答案】
(1)材料中肖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值得表扬的。
首先,肖老师的做法符合教育观中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和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要求。这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材料中肖老师针对批改作业这一主题与同学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同时询问大家喜欢的颜色,这都是关注人的体现。
其次,肖老师的做法符合学生观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理念。这表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之上。材料中肖老师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用绿色的笔批改作业,用“?”和批语代替“×”,这都是尊重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的体现。
最后,肖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观中对学生要尊重、赞赏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激励学生发展。材料中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鼓励为主,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批改作业。
总之,肖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2)批改作业是老师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批改要及时,在下一次上课前必须批阅好。
②批改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完成,不得由学生代批。
③批改要认真,不可错批。
④对学生作业的评定要用适当的评语,以鼓励为主。
⑤批改作业后要及时讲评、辅导,纠正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26.【语文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恨”“漠”等九个生字,会写“丑”“饥”等八个生字,会读“冷漠”等十个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的过程,提升运用反义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2)构字特点:
①“饥”字。“饥”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左边是“饣”字旁,古意是食,右边是“几”。所以左边是形,右边是声,从形到声。
②“贫”字。“贫”是上下结构形声字,上面的“分”是声,下面的“贝”古意是贝壳,贝壳是钱。所以也是形声字。
(3)①学生写“暖”字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
偏旁部首写错,可能会写成“目”字旁。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暖”字的字意与“日”字旁的关系。右半部分写错,可能会写成“爱”。原因在于学生对于细节的笔画没有掌握。
②写字指导过程设计如下:活动一:齐读生字
教师先让同学们齐读“暖”字,然后教师说“大家读得都非常准确,那大家还想不想更进一步和这个字成为好朋友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它”。
活动二:认识字的结构
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大家分析字的结构。
师:“大家一起来开动眼力,看一看,这个‘暖’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啊?”得到大家“左右结构”的回应后,进一步提示同学们:偏旁部首是比较窄的,而右半边是比较宽的。同时通过在田字格中进行板书,让大家有直观的认识。
活动三:认识字的部首及笔画
教师对字意进行解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暖”字。
师:“大家想一想,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暖和啊?”在得到大家各种回答之后,引导大家认识到晒太阳会让人感到暖和,从而让大家加深对“日”字旁的认识。
接着,找两位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个同学书写“暖”字的右半部分,另一位同学书写学过的“爱”字,然后让全班一起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暖”字的笔画。
活动四:书写笔顺
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写,然后带领大家书写“暖”字。27.【数学参考答案】
(1)对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即一一对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与一个相呼应,只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对象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首先教师要做到读懂教材,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一一对应”的思想,再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除了在数学课堂层面,更应从生活中进行渗透和引导,比如茶杯与杯盖的对应、牙刷与牙杯的对应、拔河站队进行对应等,从生活入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最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逐步内化对应思想。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大小,学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初步正确使用,建立符号意识;能正确描述“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体验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比较的过程,发展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3)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出示主题图)?
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设计理由】
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喜爱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饶有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只)对应贴出4只猴。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
(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学生操作∶先摆几个〇,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讲述∶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情况。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少等)?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学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提问∶〉怎么写呢?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学生书空)讲评书写,学生描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问∶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教唱歌曲。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表演。
【设计理由】
在突破〉、〈的教学难点时,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总结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尖朝前是小于号”及“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做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再以儿歌形式教唱,巩固了学生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〇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想想做做第3题。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
【设计理由】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巩固了新知。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设计理由】
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8.【英语参考答案】
(1)英语儿歌的主要特点:
①语言浅显,易于接受;
②音韵自然,和谐动听;
③形象亲切,具体可感;
④伴随动作,生动活泼。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new words about the insects,such as ladybird/bee/butterfly.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master how to describe the insects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What is it?It’s...”.Emotional aim:
Students will know plenty of insects and cherish them in their daily life.
(3)
一、导入环节:
老师播放关于昆虫的英文儿歌动画。在歌曲结束后,询问学生在动画中看到了什么,以及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这些昆虫。当学生答出昆虫名字时,教师出示带有昆虫图形的卡片。
再听一遍儿歌,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昆虫的英文名称,并尝试模仿发音。对能独立并准确说出单词的学生,奖励其一张昆虫贴画;对于发音不太准确的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发音。之后,借此向学生展示出今天要学的知识ladybird/bee/butterfly/ant。
【设计理由】
儿歌动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课堂,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尝试模仿发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二、操练环节:
a.拍单词
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每人手持一张只有一种昆虫图形的卡片,再请一些学生依次上台,当老师说出某个昆虫的英文名字时,后来的学生就轻拍那种昆虫的卡片;
换一组学生,使四位学生分别手持一张带有昆虫英文名字的卡片,当老师说出某个昆虫的中文名字时,后来的学生就轻拍那种昆虫英文名字的卡片。
b.结对活动S1:(拿出一张瓢虫卡片)What’s it?
S2:It’s a ladybird.It’s red and black.It’s nice and it can fly.(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这种昆虫)
(两人交换角色)
S1:It’s small.It’s black.It has a head,six legs.
(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
S2(:猜学生1所描述的昆虫)It’s an ant.
请同学向大家展示对话,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冠词a和an的使用规则进行引导和提醒。
【设计意图】
活动a采用全身反应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全身机能,同时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活动b充分发挥学生的所学,在对话中复习旧知,同时巩固新知。
29.【音乐参考答案】
(1)歌曲特点:
歌曲简练,富有童趣,由四个乐句构成,曲式为一段体。2/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旋律明快活泼,乐曲中的“跳跳”“呱呱”节奏感强,刻画了小青蛙急切要回家的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似乎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险,终于回到家的喜悦心情。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可爱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表现自己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在音乐表演中扮演好角色,边唱边表演,自信地表现自己;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编词演唱,即兴表演,展现出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3)教学环节:
教师拿出一个小青蛙玩具向同学们展示并提问: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学生:是小青蛙。教师:小青蛙怎么叫?学生:呱呱。
教师引导:小青蛙想考考大家,它弹出一段节奏后,你们能模仿小青蛙的叫声吗?学生:能。
教师在电子琴上用打击乐音色弹四分音符节奏“嗒嗒”,学生模仿“呱呱”;弹出八分音符节奏“嗒嗒嗒”,学生模仿“呱呱呱”。如此反复两次,并及时给学生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
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小狗玩具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节奏模仿,让学生用“汪汪”和“汪汪汪”来强化练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接着进行节奏游戏“开心列车”,教师敲节奏学生模仿,模仿正确的可以回到座位上。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小青蛙也着急了,它也在忙着找家,你们听!(播放歌曲翻唱录音,大屏幕出现歌曲的词谱)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学生:听清楚了。
教师:那我们也来当小青蛙,说说找家的故事,好吗?学生:好。
教师:准备了……几只小青蛙,读(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读歌词)。教师:下面我唱歌词你们把所有的“跳跳”“呱呱”唱出来。
学生接唱。
教师:同学们接得真好!现在请大家扮演小青蛙,配合上动作,自己唱歌自己找家,行吗?学生:行。(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设计理由】
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歌曲中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结合歌词“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让学生用小青蛙、小狗的叫声来模仿,以“小青蛙”的身份在电子琴上弹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进行的“开心列车”游戏环节是对这一节奏的巩固。这一环节以游戏为载体,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旋律中进行,这不仅能让学生听准节奏,并用正确的速度模仿,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歌曲的念白节奏,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歌曲的音乐旋律,为迅速学会歌曲做了铺垫。
30.【体育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球时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以及手臂和身体动作的正确性。教学难点:运球时手脚协调配合能力以及运球速度把控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运球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练习等方法,熟练掌握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篮球运动的喜爱之情,锻炼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发展自我个性和心理素质。
(3)问题1:低头看球。
纠正方法: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原地进行练习,巩固和熟练运球技术,增强球感和对球的熟练程度,然后引导学生逐渐把眼睛从球上望向远处,移开球。其次,运球时强调身体动作正确,屈膝降重心。
【设计理由】
低头运球主要是因为控球不熟练,或者是身体姿势不对,控球能力差。问题2:掌心触球。
纠正方法:首先,老师讲解正确的手部动作,手掌要成半球形,用五指肚控球,手心为空;其次,老师做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多体会手指、手腕和手心的姿势;最后,学生多加练习,体会手指、手腕、手心的动作要领,老师适时指导。
【设计理由】
掌心触球主要是因为手型不正确,手没有主动迎接从地面反弹起来的球,随球上引缓冲不好,没有用第一指节触及球。
问题3:运球时上下肢不协调。
纠正方法:首先,老师进行示范,学生观察;其次,安排学生进行无实物模拟练习;最后,由原地运球逐渐过渡到运球走再到运球慢跑,逐渐提高熟练度和协调性。
【设计理由】
上下肢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对动作熟练度不足,因此纠正时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练习。
问题4:球的落点不正确。
纠正方法:行进间运球落点应在同侧脚的侧前方。纠正时先让学生明确球的正确落点,然后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划定正确的落点,进行原地拍球练习,待学生熟练后先进行运球走练习,再进行行进间运球完整动作练习。
【设计理由】
设置篮球的落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行进间运球正确的拍球方法和击球点,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技术动作。
31.【美术参考答案】
(1)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肖像画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自画像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画自画像可以帮助画家更深入地观察与洞察自己,以便以后更准确地去把握模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大胆表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讨论中学会自画像的表现方法,在创作中用比较自由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大胆作画中树立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教学环节
环节一:游戏导入——抓小偷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警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个小偷偷了大袋大袋的钱向我们走来,同学们要赶快记住他的样子,他的脸形是什么样的,发型
是什么样子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就在这时来了一个警察,可是警察并不知道小偷长什么样,于是有人向警察提供了四张图片。同学们,你们这些小警察看看谁才是小偷?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和区别面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找到动力。
环节二:师生互动、交流
师:在刚刚的游戏中,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根据小偷的特征抓住了小偷。那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说说自己的特征,你是什么脸形呢?什么发型?五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要仔细地从上往下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根据自身情况,培养并练习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环节三:指导观察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外貌。
师:小朋友们,刚刚大家都很仔细,观察出了自己的特征,也说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绘画笑着的表情。
②观看一组笑着的图片,观察笑着的五官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眉开眼弯嘴上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培养兴趣。环节四:创作指南内容:自画像。绘画步骤:
①确定脸形;②添加发型;③绘画五官(眼睛在脸一半的位置);④自己设计衣服。要求:
①画自己的头部或半身;②有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来绘画,从而让学生热爱作画,在大胆作画中树立信心。
环节五:评价展示
将全班同学的自画像展示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抓住面部特征作画的意识。环节六:课后拓展
回家画一幅《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并展示给他们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课后小活动更亲近家人、朋友。
以上就是2016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关注高顿上岸鸭,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真题试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