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15:26:37来源:上岸鸭公考
2016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这反映了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因此答案选B。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及其发展。
传统教育派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该学派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重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现代教育派是指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流派,其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因此答案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目中小林“忍不住”说明其道德意志薄弱。
A选项,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B选项,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
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D选项,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因此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学制。
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因此答案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概念。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先导性、情感性、感染性、终身性等特点。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生活性上,即家庭是儿童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伴随自然生活的教育,父母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因此答案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A选项,历史法,即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B选项,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D选项,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
研究目的的方法。
因此答案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的健康。
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夜盲症,指甲出现深刻明显的白线,头发枯干,皮肤粗糙,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及失眠。
B选项,缺乏维生素B的表现:口角炎、唇炎、舌炎、烟酸缺乏(糙皮病)、脚气病等。C选项,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伤口不易愈合,虚弱,牙龈出血,舌苔厚重。
D选项,缺乏维生素D的表现: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因此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二三秒至十二秒。注视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方,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方,是注意起伏的现象。B项正确。
A选项,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C选项,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D选项,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因此答案选B。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因此答案选A。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题干的描述是典型的场独立型认知方式。
因此答案选A。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A选项,罗杰斯属于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习是自我发起的,不依赖于强化。
B选项,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强化、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D选项,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因此答案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泛化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之一,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穿白大褂的医生曾给小英带来打针的疼痛,导致小英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害怕,说明小英对相
似的刺激都作出同样的反应,属于泛化。
A选项,内化是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形式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
C选项,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D选项,移情是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对象身上的过程。因此答案选B。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五种不同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题干中“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属于运作的课程。
A选项,理想的课程是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B选项,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C选项,领悟的课程是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因此答案选D。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此答案选A。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维目标。
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课程)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性目标包括:模仿水平,尝试、模仿、重复、再现等;独立操作水平,计算、使用、制作、操作、测定等;迁移水平,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计算属于技能目标。
A选项,知识性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和应用。了解是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理解包括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等;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B选项,过程性目标强调要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D选项,情感性目标包括:经历(感受)水平,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反应(认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领悟(内化)水平,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因此答案选C。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没有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属于纵向组织。
A、B两项,横向组织也是水平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D选项,不存在综合组织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因此答案选C。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B选项,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C选项,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
D选项,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因此答案选A。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属于实验法。
因此答案选B。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方式。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了解学习的准备
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新学期第一堂体育课,张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试并作为分组教学的依据,还没有开始正式的教学活动,属于诊断性评价。C项正确。
A选项,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
B选项,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D选项,个体内差异评价,即自身评价,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因此答案选C。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改课程结构的特点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表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题干中强调开设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A项正确。
B选项,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①对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②对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③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均衡性强调课程比例的问题。
C选项,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D选项,时代性不属于课程结构的特点。因此答案选A。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又包括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22.【参考答案】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生理的差异。比如身高、体重、内脏肌肉机能等方面的差异。
(2)心理的差异。①认知上的差异,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②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差异;
③个性心理差异,比如需要兴趣和动机的个性倾向性的差异,以及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23.【参考答案】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生为本”包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体现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值得肯定和学习。
首先,唐老师做到了尊重家长。家长和教师都是能够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材料中的唐老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能够摆正心态,平和地去对待家长,耐心地和家长沟通、交流,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地位,以及唐老师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唐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师素养。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家长而言,在教育活动中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材料中的唐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出了个别的、深入细致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还能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和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唐老师秉承了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这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发挥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材料中,通过唐老师的耐心解释,家长意识到自己行为失当并主动道歉,为接下来学生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唐老师的做法值得肯定与学习。
(2)家校合作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这样能使学生的努力方向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各行其是,而是要沟通配合。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要使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除了要发挥各自作用,还要各自有所侧重。家庭教育侧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学校教育要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
3.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作用。学校教育相对而言更自觉,目的性更强,并且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
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同家庭联系,扬长避短,校内外结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25.【参考答案】
(1)杨老师通过故事导入法引导课程,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所谓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
新课。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杨老师通过猴王给小猴子们分饼的故事引出课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导入: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②游戏导入: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
③情境导入: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如幻灯片、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提问导入: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⑤复习导入: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新课。
⑥悬念导入: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⑦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四、教学设计题26.【语文参考答案】
(1)此诗通过对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把它看成一曲野草颂,进而是一首生命的颂歌。
全诗章法严谨,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读时朗朗上口,诗句真切而清晰地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而熊熊大火之后的再生更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自强不息的态度。“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向,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赞美了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离”“岁”“枯”“荣”“野”“烧”6个生字,正确书写“离”“枯”“荣”3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获得初步分析与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意志和美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顽强向上的意志。
(3)“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教师:我们在学习了《草》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和作者情感后,接下来学习生字“枯”的正确写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枯”字是什么结构?
学生:左右结构。
教师出示教学PPT,呈现田字格版的“枯”字,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左右结构的“枯”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左面窄右面宽。
教师总结:同学们好眼力,这节课我们就要完成写好具有左右结构的“枯”字的任务,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口诀。(PPT呈现口诀):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教师板书示范,学生练习。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木”字横要短,撇要伸展开,捺变点。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口诀。27.【数学参考答案】
(1)估算指的是推算,估算有三种情况:一是推算最大值,二是推算最小值,三是推算大约为多少。而精算指的是具体运算,包含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两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估算的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体会估算的实用价值和数学价值,养成估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感;精算的教学,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精算的计算方法,又要帮助学生理解其算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掌握估算的具体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且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讨论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估算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到估算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第一环节:初步体会估算
教师活动:利用大屏幕出示“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里的四个小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竞赛,请学生说一说这样估算的理由。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问独立完成思考并作答。
预设1:《新编小学生字典》大约是600页,因为592页离整数600很近,因此可以看成600页——讲解凑整法
预设2:小俊每分钟打字约100个,因为108离整数100近。——讲解去尾法
【设计理由】
因为通过之前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估算能力,因此采用竞赛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教师活动:利用短片的形式展示刘宁步行操场问题和全乡小学人数问题,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探究如下的问题:
①你会计算吗?能用几种方式计算其大概的值?
②说说你估算的理由和这种方法的优势。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总结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预设1:我们小组采用两种方法的混合估算:可以将62厘米看成60厘米,把步数252用去尾法看成250
步,这样就有250个60厘米即150米,所以操场大概是150米长。
预设2:某乡共有小学19所,每所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小学学生数量大约是20×600=12000人。
【设计理由】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既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又利用教师的引导总结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第三环节:估算方法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图片展示燕鸥飞翔和秋游的图片,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进行提问/独立解答及汇报。
预设:飞了20天,飞到目的地了吗?能进行估算判断吗?将速度780千米/天看成800千米/天,飞了20天大约飞了16000千米,速度变快了,可还是没有完成17000千米的飞行,因此没有到达目的地。
【设计理由】
利用掌握的估算知识解决问题,对知识进一步巩固,由学生寻找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8.【英语参考答案】
(1)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学习的世界里,有比较真实的感觉。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①以歌曲组织教学引入。以歌曲组织教学引入,就是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唱英文歌曲,这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②会话导入。会话导入就是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会话,导入新课。师生间的会话主要是以
问答的形式进行。
③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自始至终用英语进行思维,逐渐养成“借助情境理解英语”的习惯。
④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利用图片启发学生练习说话。它通过图片简洁地引出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图片是最方便实用的教具,因而其使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出示图片的设备也不少,如幻灯片出示、电脑出示、实物投影出示等。
另外,还有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呈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等方法。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such as“classroom”“hall”“garden”“playground”“library”.Students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sentences:“What’s this/that...?”“Is this/that...?”“Yes,it is./No,it isn’t.”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the key sentences in practical situations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each other in the class.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love for their Alma Mater.
(3)活动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①教师播放学过的歌谣(第三册第五页的“Work And Play”),让学生跟随声音说唱。
②播放第三册第一单元课件Let’s learn A,回顾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A board,two lights,many desks and chairs.”自然过渡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设计理由】
通过活泼、优美的音乐,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句型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活动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①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This is our new classroom.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What’s in the classroom?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接着问: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our school?Do you like our school?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school?
Look!This is a map of our school.
②播放本课的录音,教读生词。教师可引入句型“It’s on the first floor.”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序数词作铺垫。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brother,friend,hungry。
③通过“Ask and answer”环节,老师问“What’s this/that?”学生回答“It’s...”;老师问“Is this/that...?”学生回答“Yes,it is./No,it isn’t.”。
【设计理由】
通过生词领读和跟读,学生掌握单词的正确读音。通过问答的环节,学生熟练使用重点句型并掌握“in the+”短语。
活动三:趣味操练(Practice)
①小组比赛。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他单词,如flowers,red,colour,trees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又为继续学习Let’s do打下基础。
②看Let’s do的图片(没有文字),让学生仔细看动作,然后跟着声音做动作。播放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然后分组进行练习,采用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做动作猜句子并说出单词,也可以是听声音做动作。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优雅等。
【设计理由】
通过有趣的小组比赛和身体活动,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句型和单词进行强化和掌握。活动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①做本单元Let’s leam A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②和同桌一起玩“画画、想想”的游戏。一名学生在纸上画一本书或一个碗,另一名学生说出library,canteen等相关生词。
③试一试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发Let’s do中的指令。
【设计理由】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句型和单词进行强化和掌握。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9.【音乐参考答案】
(1)《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全曲共八小节、四个乐句,独具匠心的旋律用较低的声音“××”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大鼓的音色特点;用较高的声音和“×××”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小鼓的音色特点,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到大鼓和小鼓声音在高低、强弱、音色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一、初步聆听
多媒体播放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高低。
【设计理由】
初步聆听与感知,可以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个大概的认识与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二、探索与感知
出示大鼓和小鼓,将学生分成四组,探索通过敲击大鼓和小鼓,分辨音高的不同。
【设计理由】
通过实物的探索,能够更直接的感知音有高低之分;用大鼓和小鼓来探索音的高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声势游戏
用拍手和跺脚来代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同样是将学生分成四组,讨论拍手和跺脚分别哪个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分辨出拍手是小鼓的声音、跺脚是大鼓的声音后,进行“我敲你学”的游戏。教师或学生代表敲击大鼓或小鼓,其余学生用拍手或跺脚回应。
【设计理由】
学生自己探索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中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我敲你学”的游戏,丰富了课堂环节,增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进一步感受音的高低。
30.【体育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低头蹬腿团身紧抱膝。
②难点: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滑。动作连贯、协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前滚翻时必须团身紧的技术要点,知道如何利用前滚翻技术保护自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85%-9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的正确技术动作。发展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感,感受课堂中的挑战与喜悦,喜欢体育,爱上体育课。
(3)①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出示挂图,提示重点、难点,传授动作口诀:“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
②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前滚翻,鼓励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对比,集体研究,大胆展示,学生自评,组内自评。
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解决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如头顶触垫子、团身不紧、双脚蹬地无力等),指导小队同伴帮助完成,在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的优良品质。
【设计理由】针对前滚翻动作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挂图和亲自示范,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并通过有效的练习掌握关键动作要领。另外,在教师巡视指导下,学生不断纠正和调整动作,最终学会前滚翻的动作技能。
31.【美术参考答案】
(1)美术语言的基本造型元素有: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点线面构成形体;明暗构成主体;色彩表达丰富的情感倾向;机理材质有效提高画面物体的质感,为作者意图服务;他们之间通过对比统一的不断协调、均衡,体现节奏与韵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感受立体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用揉、搓、捏、压等方法将彩泥和胶泥塑造出花纹好看、色彩诱人的立体造型——花点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联想各种“花点心”的样式、色彩,大胆尝试,能够将所感所想自由地表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立体造型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新授环节教师开展“我是小厨神”评选表演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和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同学都是小厨师,看谁做得好,做出漂亮的花点心,变成“小厨神”。
①教师陪学生一起选择材料:橡皮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彩泥的特性,在制作的时候更容易上手。
②习制作方法:教师和学生开始比赛,看谁能把橡皮泥塑造成各种形状,教师鼓励学生练习各种方法。可以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压成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搓成粗细不一的条形、捏成形态各异的花样,也可以在上面画出各种条纹,这样学生们在比赛的同时相互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做得好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总结方法经验。
【设计理由】此活动非常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以及与熟悉的同龄人相互竞赛的激情;体现了新课改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新教学理念。
以上就是2016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关注高顿上岸鸭,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真题试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