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

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参考答案

2021-01-18 17:29:32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大家都做了吗?做了的同学们快来对答案了,下面是具体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起来看看做得怎么样吧!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有关理论。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体现了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这两句话都强调了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因此答案选B。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中的表述强调后天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

B选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C、D两项,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内涵是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A。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实践锻炼法是德育方法的一种,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题干中,张老师组织学生们在家里体验母亲的辛苦付出,这是一种在行为实践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践锻炼法。

因此答案选C。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的特点。其中,普及性是指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题干中,我国在义务阶段倡导鼓励普通中小学接收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A选项,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C选项,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指的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和杂费。

D选项,开放性不属于义务教育的特点。因此答案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其中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因此答案选A。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设置控制组,采用“双盲法”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因此答案选B。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生鼻出血时,教师应安慰其不要紧张,让其将头部略向前低,张口呼吸,用手指捏住其鼻翼,一般压迫10分钟即可止血;出血较多时,可用脱脂棉或纱布卷(可洒上麻黄素滴鼻液)塞入鼻腔,有时塞紧些才能止血。同时,教师可用湿毛巾冷敷学生的前额、鼻部。若经上述处理鼻血仍不止,应立即将学生送去医院处理。此外还应注意,若从鼻孔流出的血已不多,但学生有频繁的吞咽动作,一定要让他把口水吐出来。止血后短时间内不能用力揉鼻,2~3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再次出血。故流鼻血时应采用冷毛巾敷或直接用冷水洗鼻的方式,用热毛巾敷会使鼻出血加剧。

因此答案选C。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其中,粘液质的气质类型特点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题干中,小泉稳重、安静但是反应能力不是很强,体现的是粘液质的气质类型特点。

A项: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特点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C项: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D项:抑郁质的气质类型特点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因此答案选B。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中,考上心仪的大学是小吕的目的,下课期间小吕也在专心做习题,丝毫不受周围同学的干扰,需要意志努力,因此,这属于随意注意。

因此答案选B。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的学习现象属于逆向迁移。

A选项,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B选项,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C选项,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因此答案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种类。

上位学习是指当新知识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的知识学习。如学生先学习“猫”“狗”“猪”等概念,再学习“哺乳动物”的概念的学习就属于上位学习。B选项,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当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时,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类属于旧知识的学习。

C选项,并列组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的学习。

D选项,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即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括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因此答案选A。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的原因。

动机说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题干中,老师认为情绪紧张的时候容易导致遗忘,体现的是动机说。

A选项,干扰抑制说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B选项,记忆痕迹衰退说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D选项,提取失败说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

因此答案选C。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题干中,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分科教学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而形成知识的基本结构,符合学科课程论的观点。

因此答案选C。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题干中,刘老师在布置画熊猫的作业前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园,仔细地观察了熊猫并进行了讲解,是对参观法的运用。

因此答案选A。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赫尔巴特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体现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因此答案选C。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题干中,数学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后,请同学们回家测量一粒黄豆的重量,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因此答案选A。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题干中,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因此答案选A。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量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与预期的目的相吻合,或者表示一个测验所测量到的东西与该测验所要求测量的东西的相符程度。数学测验试题的语句文字难度过高,超出学生已有的理解水平,不能测量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所以是低效度测试。

B选项,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C选项,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对于一张试卷来说,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做到难易适中。D选项,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

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

因此答案选A。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复式教学是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因此答案选C。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题干中,某学校会第一时间安排所有科目的考试,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这属于诊断性评价。

因此答案选A。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2.【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23.【参考答案】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师德为先”包括: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材料中莉莉虽然成绩好同时也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但是她不善于与别人交流,老师应该引导莉莉改变高傲的行为,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

首先,应告诉莉莉要主动对人友好。材料中,莉莉在生活中比较高傲,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因此要先改掉清高孤傲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平等地与别人交往。

其次,鼓励莉莉真诚地与别人交往。材料中,同学们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不愿意跟她交朋友是因为莉莉之前没有真诚地与别人交往,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多给莉莉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的机会。

最后,告诉莉莉要学会欣赏别人。莉莉在班级没有朋友是因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从而陷入孤独的境地。因此要引导莉莉善于观察他人的优点。要想融入集体,就应该寻找大家共同的话题,积极参与,共同讨论。

总之,莉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班集体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个体组合而成的,由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不同,要把这些个性不一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并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老师应该在师师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老师对班集体的关系上做出表率。第二,要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前提。

第三,要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重点。第四,要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组织有特色的班集体活动是动力。25.【参考答案】

(1)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谈话法,但是课堂效果并不好。

①余老师使用了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余老师虽然使用了谈话法,但是他在让学生回答时都是“是不是”“可不可以”“有没有道理”这样的无效提问,使得课堂效果并不佳。

②余老师没有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材料中,余老师一直在向学生讲述知识,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问题,而且在动手时不会做,说明余老师没有贯彻启发性原则。

③余老师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余老师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方式考虑问题,直接将测量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说明余老师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可知,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未能使用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使得整节课的课堂效果不佳。

(2)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提问准备。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设计题26.【语文参考答案】

(1)《海上日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扩”“刹”等四个生字,会写“范”“努”等九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学过程:

①引导学生朗诵全文,概括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学生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

②再次朗读第二段,思考问题:在日出前,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再读第二段可以得知:在日出前,作者描写了天空的颜色,及天边出现的红霞。为下一段写太阳升起做好铺垫。

③再读第三段,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日出时的过程的?结合原文的关键词来概括,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可知:露出小半边脸——负重似的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完全跳出海面。作者在这里通过“露脸”“一步一步”等词语将太阳拟人化,将日出的过程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27.【数学参考答案】

(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①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数是抽象的,建立数的符号语视觉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心理表象十分重要。教材中所展示的“视觉图形”,比如材料里的小棒图,夹子图和小猪泡泡图等,都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用这部分素材设计“一动多得”的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②充分利用认数工具

除了用好“计数器”等可以展示数的内部结构的教具外,还可以运用半形象半抽象的“数尺”“百数表”“数轴”等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外部结构,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数轴上给数“找家”,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从“形”的角度来进一步感知数,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数数量,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计数单位“个“”十”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数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3)新授环节

环节一:示范数数

教师利用手中的小棒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请学生注意看,跟着数:先一根一根地数,再数10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

每数到“几十九”时,提问: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环节二:合作概括

引导学生回顾数数的过程,小组交流,合作概括出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

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100”。环节三:感知组成

多媒体展示小棒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学具边演示边说一说70根、46根小棒的摆放过程,再请学生说一说59根、83根小棒的组成,达到复习的效果。

【设计理由】

环节一的提问能帮助学生突破数数的难点;环节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技术单位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小组交流的方式也能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环节三的设计使学生借助直观、有结构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数与计数单位的认识。

28.【英语参考答案】

(1)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歌曲导入;②会话导入;③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④看图说话。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listen,read,speak,write the new words:Monday,Tuesday,Weekend and so on,and master the sentences structure:“What do you have on?I have…”.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 weekend freely and know how to arrange the activities.And during this process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get interested in their school life and their team work spirit can be improved.

(3)导入和操练环节

Warming-up and lead-in:

①Play the video about week song,and ask students to sing with it.②Free talk:Show a timetable and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for example,“It's nine o'clock now.What class do you have?”.After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the teacher can design a free talk.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lesson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Then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share ideas with others.

【设计理由】

播放歌曲,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讨论帮助学生熟悉本堂课的话题,同时明确学习任务。

Practice:

①Fast reaction

The teacher uses gestures to express 1-7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the corresponding word.For example,teacher says“1”with a gesture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Monday“.

【设计理由】

通过快速反应回答出星期几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单词。

②Group work

Students take turns in a group of four to say what they like and why they like it.The conversation can be“I like Wednesday.I can have music on Wednesday.”

【设计理由】

小组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29.【音乐参考答案】

(1)歌曲的特点

《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歌词言简意赅,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情感。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的旋律是严格重复,而第二节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写法与第一乐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一方面是为了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向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问,基本上都使用了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彼此配合,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表现歌曲中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用亲切、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自然和谐的唱准唱好二声部。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感受和声小调音阶中“#5”,通过师生合唱——生合唱、部分全体合唱等方法自然过渡。

(3)教学过程:

①导入∶

世界是美丽的、多彩的,全世界不同种族之间虽然肤色各异,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各有不同,但勤劳智慧、向往美好生活、渴望交流与奉献爱心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与永不放弃的追求。所有深皮肤、浅皮肤的小朋友,来吧,来吧,让我们欢聚一堂,成为永远的朋友。今天,我们就用歌声来表达对世界小朋友的呼唤。我们一起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②学唱歌曲

师∶听一遍范唱录音,学生感受歌曲。师∶再次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师∶我们大家现在跟着录音再次歌唱。

师∶现在这首歌同学们都听会了吧,为了我们更好的演绎歌曲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声带回去,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第二部分是引申,即描绘友谊花遍地飘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不小。

师∶随着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声部的歌词(因为歌曲部分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词),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合唱部分第二声部的歌词,应特别注意升5的音准。

师∶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足时值。

师∶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③练习歌曲

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生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找学生单独唱,纠正重点。

师∶小组内讨论歌唱,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师∶组内总结

④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歌声与微笑》,还学习了我们的情谊永恒,愿我们的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愿微笑永伴你我他。

30.【体育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支撑脚的选位,踢球腿的摆动以及触球位置。教学难点∶

支撑腿与踢球腿的协调配合。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说出踢足球的动作名称及术语,体验脚背正面踢球的基本动作,掌握脚背正面踢球的动作

要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学练方法,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机能水平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足球活动的兴趣,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互敬友爱等优秀品质。

(3)练习方法

①原地无球模仿练习,体会动作要领。

【设计理由】

模仿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动作表象的理解。

②两人一组踢定位球练习,体会击球部位。

【设计理由】

固定球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确击球点和脚的触球部位。

③分组进行完整练习。

【设计理由】

这样设计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能突破重点和难点。

④游戏检验∶踢球进门比多少。

方法∶分组进行踢球进门比赛,规定时间内在距球门距离为15米的位置,踢进用长凳代替的球门,进门次数多的队伍获胜。

【设计理由】

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动作的发展。31.【美术参考答案】

(1)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常用工具有笔、墨、纸、砚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习中国画表现中勾染法与泼染法的表现效果,掌握画鱼的基本方法,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以及用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画鱼的方法与步骤的掌握,能够大胆地进行创作。在用彩墨画鱼的过程中培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画面的组织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2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笔墨情趣中发现彩墨的魅力,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民族艺术。通过对鱼类及海底世界的观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3)新授环节:

展示一张海底世界的照片,里面的鱼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请学生认真观察回答问题:鱼儿的身体结构可分为哪几部分?

鱼鳍都长在什么位置?

教师总结:小鱼的身体整体上可以分为鱼头、身体和鱼尾三部分,而鱼鳍呢因为长的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背鳍、尾鳍、臀鳍、胸鳍和腹鳍。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深了对鱼身体造型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创作打下基础。

出示课本中的大师的鱼的作品与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带领学生总结出,在本节课中,主要使用了两种画鱼的技法:泼染法和勾染法,并询问学生更喜欢哪种技法画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并开拓其思维。

教师示范用彩墨画鱼的两种方法:泼染法和勾染法。示范过程中学生自习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勾染法的画法步骤分为哪几步?

泼染法的画法步骤分为那几步?

请学生小组内尝试以下两种画法,交流经验:在作画过程中怎么把握笔、水和墨。

【设计理由】

造型•表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国画属于传统美术文化,对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传统国画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兴趣的,并且这节课程是结合彩墨画鱼,鱼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生物,因此,在教学上,这节课的难度不大,首先在新授的第一环节展示鱼的图片或者视频,能够加深学生对鱼身体造型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创作打下基础;观察完真实的鱼后出示一些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画鱼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用彩墨画鱼的两种技法。对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是必须掌握的,因此在新授的第三环节,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技法进行示范,并让学生尝试这两种技法,这样既能够直观地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又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故新授环节如此设计。

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相关资讯,关注高顿上岸鸭!

相关阅读

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


责任编辑:锦鲤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高顿上岸鸭”的文章,版权均属高顿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