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

2021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2021-01-26 15:23:13来源:上岸鸭公考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大家都做了吗?没做的大家可以点击2021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一)做起来,已经完成的同学,高顿上岸鸭给大家分享模拟卷一的参考答案及详解,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和阶级性等社会属

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题干中,《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思想,仍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沿用,说明现代教育理论继承了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历史继承性。选项A,教育具有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选项B,教育具有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目的、性质不同。选项D,教育具有阶级性是指教育在阶级社会里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家及其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他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理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选项A,平行教育理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他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平行性原则。选项B,发展性教学理论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选项D,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是由苏联教育家巴班

斯基提出的。因此答案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文

化的反作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题干中,西方和东方社会属于两种不同文化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了西方和东方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选项A,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也叫教育的文化功能,即教育具有传递、传播、选择、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选项B,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为: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项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也叫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

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因此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设立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题干中这句话出自教育社会学家白尔门格,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为人类生活做出贡献,属于社会本位论。选项A,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选项C,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的设立要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体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选项D,宗教本位论主张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代表人

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因此答案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某中学在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体育来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选项A,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选项B,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选项D,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性规律具体体现为: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知识与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题干中,实质教育论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对能力的培养,违背了教学的发展性规律。选项A,间接性规律具体体现为: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选项C,双边性规律具体体现为: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选项D,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为: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答案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

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中,对待不同的年级学生,陈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这是为了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了量力性原则。选项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选项B,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选项C,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此答案选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也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题干中,针对王杰的沉溺网络的行为,李老师没有强制制止,反而是成立兴趣小组让王杰担任组长,引导王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和同学做贡献。就是充分利用王杰喜欢电脑的优势来克服其沉迷于电脑的劣势,将消极依赖转化为对电脑的积极利用。选项B,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选项C,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选项D,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因此答案选A。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认知特征中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④文化知识。其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题干中,考查数学专业知识是特定的学科知识,属于考查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选项B,条件性知识是指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选项C,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选项D,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基本哲学理

论知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因此答案选A。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而不是选修课程。选项B,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均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选项C,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因此,课程标准也是编写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选项D,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因此答案选A。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感受的类型。感觉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中,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题干中,口味重的人为了符合自己的口味一直加盐,加到刚刚能让自己感受到盐味道的量就是刚刚能引起味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阈限。选项A,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选项C,差别感受性是对不同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选项D,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因此答案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类型。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和逻辑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选项A,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选项C,动作记忆也称运动记忆,是以个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选项D,逻辑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是人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因此答案选B。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过度学习的含义。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也就说对于必须牢记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题干中,花20分钟学习一首短诗刚好成诵,再学习10分钟即过度学习50%,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因此,这种学习属于过度学习。选项A,适度学习不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为干扰项。选项C,掌握学习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确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水平。它由布卢姆于1976年最先提出,旨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选项D,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

(非字面)的联系。因此答案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代币奖励法中的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

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能够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题干中,班主任牛老师通过积累卡片上的盖章换去实物对同学们进行奖励,运用了代币奖励法。选项B,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选项C,示范法是指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选项D,自我控制法是指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因此答案选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注意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

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得到深化并达到成人水平,注意品质不断改善。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包括: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因此,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提高,但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非较快。选项ACD,均是对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准确表述,为干扰项。因此答案选B。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关于教育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需要层次论是由马斯洛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因此,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提出的而不是维果斯基的理论。选项A,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选项B,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与发展直接源于社会互动。人类的知识经验是几千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个体的知识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内化的,而不需要其重新去创造。儿童最初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文化上被认为重要的东西,在社会互动中,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与具有更多知识的人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交换观点,发展就发生了。选项C,支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这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因此答案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的类型。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

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题干中,李果想考公务员又想考教师,二者在同一天,只能择其一,属于双趋式冲突。选项B,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选项C,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是指

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因此答案选A。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题干中,小花经过心理斗争后仍然选择符合社会道德意识的行为去扶起老人并送其回家,这是小花道德行为的体现。说明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选项A,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选项B,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选项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

心、决心和恒心。因此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其中,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因此,服从外部规则是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的特点之一。选项A,自我中心阶段即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选项C,可逆性阶段是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选项D,公正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

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此答案选B。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题干中,安迪每次考试时都十分紧张,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属于焦虑症的表现。选项A,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通常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选项B,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怖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选项D,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

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因此答案选C。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种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③组合学习。其中,组合学习是指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题干中,众数、平均数是平行概念,既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属于组合学习。选项A,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选项B,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选项D,同位学习不属于知识学习的种类。正确答案选C。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正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教育发展的规模多大、发展速度如何,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比肩,因此,发达国家多

12

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故题干表述正确。

23.【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不是长期直线上升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

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迂回曲折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坚持“百年树人”。因此,德育过程并非一个长期直线上升的过程。故题干表述错误。

24.【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认为,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

出现的概率。因此,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和消退是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故题干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在有关遗忘的理论中,奥苏贝尔提出了“同化说”,他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

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由此可见,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积极的,他的“同化说”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理论。因此,遗忘并非总是不利于学习的。故题干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1)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可以为上好课做

充分的准备。(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布置和检查作业。作业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的各类练习。作业的作用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7.【参考答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包括:(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8.【参考答案】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参考答案】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包括:(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李老师采用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

13

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①李老师采用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李老师与李明对话时非常有耐心,循循善诱,体现了疏导原则。②李老师采用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李老师通过观察,发现李明的闪光点让李明参加全市作文比赛,通过发扬李明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他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③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李老师通过观察,制定了针对李明的一系列教育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④李老师采用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材料中,李老师通过家访,争取李明家长的配合,统一了多方教育力量,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⑤李老师采用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李老师在尊重李明的基础上又对李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德育途径包括:①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组织的活动。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31.【参考答案】

(1)王宁出现了考试焦虑。材料中王宁“最近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平时会背的古诗怎么也回忆不起来,看到数学题就发懵,公式都记不清楚”属于考试焦虑的症状。

(2)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3)老师在帮助学生消解焦虑等心理问题时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①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②采用认知校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来缓解考试焦虑;③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④引导学生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⑤考前要注意对于学生情绪的调节。

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相关资料,关注高顿上岸鸭!

相关阅读

2021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一)

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


责任编辑:锦鲤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高顿上岸鸭”的文章,版权均属高顿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