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

2021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参考答案解析(二)

2021-01-26 16:10:55来源:锦鲤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大家都做了吗?做了的同学们快来对答案了,下面是具体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起来看看做得怎么样吧!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支持劳动起源论认为的学者认为,关于教育的起源,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生产劳动。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题干中,这句话出自苏联教育史专家米丁斯基的《世界教育史》。选项  AB,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

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选项C,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因此答案选 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他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在其创立的“贫儿之家”中,让儿童在学习之余,夏天从事农场工作,冬天从事纺织,一方面以此来维持儿童本身的开支,另一方面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就是裴斯泰洛齐。选项A,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选项 C,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选项D,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

其代表著作是《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因此答案选 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表现两方面,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王老师针对不同年代的学生的特点更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说明王老师注意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选项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选项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应注意前后相邻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选项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个体内部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发展

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答案选 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学制沿革。壬子癸丑学制于 1912 年颁布,该学制明令废除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因此,最早在我国保障女性享有同等受教育机会的权利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选项A,壬寅学制于 1902 年颁布,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未实行。选项B,癸卯学制于 1904 年颁布,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法令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选项 D,壬戌学制于 1922 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制”。此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是影响最大、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因此答案

选 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课题的选定、查阅相关文献、制

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和评价。其中选择研究课题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题干中,王老师要对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课题。选项 A,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研究保证措施等。选项 C,查阅文献资料是教育研究程序中的第二步。选项 D,开展调查研究不属于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因此答案选

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测验的指标。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其

中,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题干中,小周的问卷并没有针对医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设计,而是从网上下载的万能模板,因此,这份问卷的精确性很低,不能准确测量出医生工作负荷的程度,由此可知,这份问卷的效度低。选项 AD,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题干中,并未提到问卷的信度问题,为干扰项。选项 C,这份问卷并不能准确地测量出医生工作负荷的程度,因此,效

度低而不是高。因此答案选 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

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到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感受大桥的魅力,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参观法。选项 A,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选项 C,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的教学方法。选项 D,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因此答案选 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其中,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题干中,教师通过微信家长群、YY 等社交媒体展开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辅助,说明教师的劳动场所和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界定,体现了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选项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对象复杂,教育目的要求全面、教育任务多样化决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选项 C,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选项 D,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

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答案选 B。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角色的构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化,包括: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③示范者;④管理者;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其中,朋友角色是指学生希望教师能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题干中,琦琦把自己的观点和心情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希望得到李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因此,琦琦最希望李老师充当朋友角色。选项A,传道者是指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选项B,示范者是指教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之道和处世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选项C,管理者是指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还要对教育教学活

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因此答案选 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按照设计开发主体不同,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题干中,由学校开 发的这些课程属于校本课程。选项 A,国家课程是指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选项 B,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选项D,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 的课程。因此答案选 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知风格的类型。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 较大的依赖倾向,处理问题时往往依照外在参照物。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学生反应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冲动型学生反应虽快,但往往出现很多错误,这主要因为他们在解决问 题中没有审查全部问题和可能的答案就匆匆解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同学在教师提问时非 常急切地举着手,一旦站起来却往往回答不上或答错。沉思型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喜欢深思熟 虑,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比冲动型学生更为成熟的学习策略,答案也相对准确。但是他们有 一个致命的缺点,费时太长,特别是在解决高难度问题或速度竞赛时,效率非常低。题干中两位同学都没有思路,这个时候在去解决认知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做法,不是反应速度的区别, 是对外接的依赖程度不同,伊伊需要问同学,即对外界有依赖,属于场依存认知风格。糖糖则认为自己可以独立思考完成,即不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属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因此答案选 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和整体性。其中,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 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 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题干中,站在高楼上看楼下的汽车像火 柴盒一样大小,是由于距离导致的,但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不会真的认 为是汽车变小了,因此,这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选项A,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 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选项 B,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选项D,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因此答案选 C。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学说有,①痕迹衰退说;②干扰抑制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⑤同化说。其中,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 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 息提取出来。题干中,阔别家乡的老人回到家乡,触景生情,回忆起以前的往事这是看到恰当的线索,个体能够借此提取前以往的信息,这说明提取线索对回忆有影响。选项A,痕迹衰退说是指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选项 B,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选项 D,动机性遗忘理论是指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因此答案选 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其中,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题干中,婷婷根据词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出了一幅景象,这种想象属于再造想象。选项 A,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选项 C,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 性材料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选项D,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可以成为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因此答案选 B。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

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题干中老师同学们不予理睬正是无强化的一种体现,导致该学生后面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概率越来越低。选项 B,是撤销一定的刺激目的是增加学生行为的反应频率。选项 C,是混淆,没有这个表述。选项 D,是需要给与一定的刺激或者撤销一定的刺激来使得学生的行为降

低。以上与题干表达的意思不符。因此答案选 A。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 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表现出的特征为,①“万物有灵论”;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④没有守恒概念;⑤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题干中,小美对玩具说话,可见小美认为玩具小草是有生命的,即认为万物有灵,小美处于前运算阶段。选项 A,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运动认识世界。选项 C,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选项 D,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为:①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②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③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答案选 B。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包括:①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②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③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④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⑤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因此,稳定性是情感的特点。选项 ACD,

均属于情绪的特点,为干扰项。因此答案选 B。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因此,行为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品德是依从。选项 B,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选项C,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选项 D,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

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因此答案选 A。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

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中,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题干中,希希的行为符合父母长辈和他人的要求, 说明希希处于“好孩子”阶段。选项 A,处在相对功利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选项 C,处在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选项D,处在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的儿童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

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因此答案选 B。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级的需要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题干中,马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吃饱、睡好的状态下才能用精力学习,也就是低级的需要满足后,学生才有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马老师认同需要层次理论。选项 A,强化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选项C,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选项 D,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因此答案选 B。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倦怠类型。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包括:①情绪耗竭;②去人性化;③个人成就感低。其中,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 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题干中,黄老师因学生家长投诉,工作态度变得消极,对待学生非常麻木、敷衍,这是其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属于去人性化。选项 A,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选项C,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 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选项 D,知识枯竭不属于教师职业倦怠。因此答案选 B。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并且将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故题干表述错误。

23.【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正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的、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因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故题干表述正确。

24.【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因此,功能固着对于问题解决仅有消极影响,而题干说功能固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是错误的。故题干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泛化和分化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因此,分化和泛化从本质上而言是不一样的。故题干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深入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能力。(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 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27.【参考答案】(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2)要求。①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 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③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28.【参考答案】(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29.【参考答案】(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1)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第一,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材料中,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大部分是没有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第二,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材料中,在学完“同类项”的概念后,老师立刻安排了习题,体现的是巩固性原则。

(2)老师主要运用了问答法这种教学方法。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老师和同学之间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启发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采用这一方法的优点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

表述的能力。

31.【参考答案】(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同时也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2)材料中,前期的王吉首先将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自己复习没有复习到重点,即运气方面;其次,王吉又归因于老师改卷子的严格程度,即外界环境。运气和外界环境都属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长期进行这样的归因会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王吉的发展。但是在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后,王吉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脑子笨,即自己的能力不行。当一个人长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的时候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感觉,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因而使学习一蹶不振,这肯定是不利于成绩的提升的。

(3)教师应引导王吉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王吉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获取更多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关注高顿上岸鸭!

相关阅读

2021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

2021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一)

2021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责任编辑:锦鲤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高顿上岸鸭”的文章,版权均属高顿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门阅读